各行各業都有辛苦的地方,成年人沒有容易二字,每每到夏日,每每經過我們釀酒車間的時候,看到那些汗如雨下的釀酒大哥,才知杯中酒的來之不易。
美酒致敬生活!“酒是水質的詩,詩是心釀的酒。我們愛醇香的酒,更愛可敬的你?!?/span>
說到我們茅臺鎮釀酒工人,借用一句詩:“火燒胸前熱,風吹背后寒。只知飲酒樂,哪知燒酒難”。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卻又美好的人,他們也許沒有光鮮的外表,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貢獻,不辭辛苦,默默地醞釀出世人愛不釋口的佳釀,這是釀酒者,是最值得贊揚的勞動者。
把酒言歡,跌進六月的臂彎,紫禁城酒業向全天下辛勤的勞動者致敬,你們辛苦了!
釀酒是一群人修行的過程,一年里有6個月,40度高溫,起早貪黑做酒,四季更替,大汗淋漓,這便是執著于釀酒的釀酒人。你可知——釀酒工人、勾調大師、包裝工人、送貨司機、客服銷售,這些各司其職的人們,在美酒身后,映射出更多值得回味的美好。
世人皆知釀酒苦,釀酒者們將苦常態化,他們堅持傳統釀酒工藝,起早又貪黑,用雙手將糧食釀出一滴滴醇香美酒。匠人們遵循自然規律,將自然的神秘通過時令的召喚,傳遞到每一口醇香中。醬酒的釀造工藝是順應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,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。世世代代,釀酒的精神化作了一個個千年不變的鮮活靈魂,薪火相傳著對這一縷醬香美好的品質堅守。
一杯53度的醬香酒,讓我們嘗到了人間至味是醬香,品出百味人生,激勵著每一個品酒的人勇敢前行,將酒作為寄托。在上升的蒸汽中,一直有人們忙碌的身影;他或者雙腳矗立在釀酒車間,他或者用長滿老繭、布滿皺紋的粗糙雙手,揮舞著大鐵鍬,迅速地鏟動原料,揮汗如雨。
話說世上三般苦:打鐵釀酒磨豆腐。制曲、制酒、貯存、勾兌、檢驗、包裝,數載方得一瓶好酒。每一步繁瑣的釀酒工序,都飽含辛苦。在高溫環境下,謹守傳統工序;在朦朧蒸汽中,是不知疲倦,是習以為常。
是釀酒人的辛勤汗水孕育出了醬香酒的香醇;是釀酒人的恪盡職守,堅守傳統釀酒工藝,他們人品敦厚靠譜,才使得我們杯中之酒至美醇厚。在整個中國白酒行業,眾多的釀酒大師想釀一杯好酒,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解讀一杯酒。酒文化薪火相傳,離不開這群默默付出的人,正是這些酒業執著辛勤的人們,塑造了白酒的靈魂和品格,孕育出醬酒的醇厚!人前醬酒有百味,我們的老一輩用智慧和汗水,勾兌了釀酒人最淳樸的信仰,值得我們去尊重,珍惜、致敬。
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,亦是幾千年的造酒史。古往今來,儀狄、杜康、賈思勰、朱寶鏞、秦含章、高景炎、呂云懷、賴登燡等一代代釀酒大師引領無數匠人,不斷改良完善釀酒技藝,才讓古今各類酒客喝到“綿、柔、醇、甘、香、凈、爽”的各型好酒。
我國酒類文化史上有“上天造酒”“猿猴造酒”“儀狄作酒”“杜康造酒”等起源傳說,但酒文化專家基本都有一個共識,那就是:中國酒不是某一先賢“發明”的,而是來自于上古先人們日常生活中偶然發現的“自然發酵酒現象”,歷經儀狄、杜康、賈思勰等先賢整理成完整的釀酒技藝,逐漸形成了系統的中華古法釀酒學科。
中國酒分“發酵制酒法”和“蒸餾制酒法”這兩種制備方式。發酵制酒法因其釀造工藝的原因,所得多為度數較低的“黃酒”,所以變相催生了古人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”的盛況。
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時始創。其法用濃酒和糟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壞之酒,皆可蒸燒”。隨著起于東漢、完善于元代“蒸餾制酒法”出現,酒的度數有了極大的提升,從酒具不斷變小這一現象,不難發現酒桌上“一飲而盡顯豪邁”的實施難度正在不斷增高。
一杯紫禁城,致敬“醉”美的酒業勞動者,釀酒者釀酒,勞動者品酒,釀酒者亦然是勞動者,舉杯邀明月,致敬勞動者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